移动模架作为逐孔现浇桥梁施工的核心设备,以其无需大型预制场地、可适应复杂地形的特性,成为山区高速公路高墩、大纵坡桥梁建设的关键技术选择。其本质是通过可循环移动的承重框架与模板系统,在桥墩间完成箱梁原位浇筑,核心优势在于减少地基处理成本与地形适配性,尤其契合山区沟壑纵横、场地受限的施工环境。
从应用历史来看,中国移动模架技术自 20 世纪末期起步,早期多应用于平原地区小跨度桥梁。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山区基建提速,技术适配性持续突破:2004 年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引桥采用 MSS1600 型移动模架,***实现高墩(30 米以上)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为后续山区施工积累了经验。而新疆果子沟高速公路山坡展线桥的建设,则将应用难度推向新高度 —— 该桥面临 3.95% 大纵坡、270 米小曲线半径及高寒环境的三重挑战,成为国内***在如此复杂条件下采用移动模架施工的工程,突破了传统支架法的地形限制。
在高墩场景的实际应用中,设备结构优化成为关键。西十高铁韩城沟大桥位于秦岭山脉,49 米高墩分布于山沟之中,施工团队采用 MZ900S 上行自行式移动模架,通过 450 吨级整机承重设计与分段拼装方案,解决了高墩作业的稳定性难题。为应对山区运输便道急弯坡陡的问题,项目部整修道路并拓展有限作业面,**终实现 11 孔箱梁全部采用移动模架施工,大幅缩短了工期。这类实践印证了移动模架通过调整支撑体系高度、优化锚固方式,可**适配 40 米以上高墩的施工需求。
针对大纵坡工况,技术改进聚焦于力系平衡与设备可控性。坦桑尼亚潘加尼大桥纵坡达 6.65%,常规移动模架因水平力传递不足易发生偏移,相关技术通过双主梁结构与挑梁栓接设计,强化了模架整体稳定性;模板起拱线型采用二次抛物线调节,挑梁固定起拱与外模撑杆活动调节相结合,解决了坡度导致的变形补偿问题。果子沟山坡展线桥则进一步验证了移动模架对纵坡与曲线叠加工况的适配性,其 600 米小半径 “S” 形展线施工中,通过优化模架走行系统,实现了 3.95% 纵坡下的***移位。
当前山区应用现状呈现 “设备专用化、工艺标准化” 特征。高墩施工中,上行式移动模架因承重能力强成为主流,如 MZ900S 型设备可适应 24-32 米跨径的高墩箱梁浇筑;大纵坡场景则普遍采用全驱小门吊与分级制动系统,通过坡度试验平台验证设备爬坡能力。施工中,项目部多结合山区气候与地形制定专项方案,如韩城沟大桥通过技术培训、工序盯控与标准化管理,克服了秦岭天气多变与场地狭窄的不利因素。
上一篇:四川眉山移动模架厂家 抗逆与适配:移动模架在跨海大桥引桥海洋环境挑战中的应用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