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连续箱梁桥因跨径多样、工况复杂(如跨河、跨海、软基、曲线段等),对施工设备的适应性与高效性提出严苛要求。移动模架凭借 “空中制梁场” 的特性,通过针对性的结构设计与技术优化,在不同场景的高速公路工程中实现了**、高效施工,其应用实例充分展现了技术与工程需求的深度融合。
跨海大跨度高速公路桥梁中,移动模架的大跨承载与抗风性能得到***发挥。厦金大桥翔安支线作为国内在建高速公路中采用***跨径下行式移动模架的项目,其 1540 米桥梁段选用 60 米跨度模架系统,针对海上滩涂环境与大跨施工需求,通过模块化主梁设计实现千吨级荷载承载。施工中,模架需历经退潮期滩涂支撑与涨潮期水位变化的双重考验,技术团队采用 “分级支撑 + 实时沉降监测” 方案,将下放精度控制在厘米级,单孔箱梁施工周期稳定在 22 天,避免了传统支架法在滩涂地带搭设临时设施的难题,同时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的扰动。广西龙门大桥东引桥则针对 50 米等截面连续箱梁施工,创新采用自行式下行移动模架,其导梁与主梁的铰接设计可适配 700 米半径曲线段施工,配合抗强风限位装置与风速仪联动系统,在台风频发的海域环境中实现**过孔,首孔 775 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仅用 19 小时,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 30%。
跨河高速公路桥梁中,移动模架**破解了河道通航、水位波动与强风干扰等施工痛点。滨州乐安黄河大桥针对黄河宽河道、强风浪的特殊环境,选用 52 米跨度下行式移动模架,自重达 1000 吨的设备以≤3 毫米的沉降控制精度,承载 620.19 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成功实现 “空中流水线生产”。为应对强风对模架稳定性的影响,设备集成液压同步行走与应力实时监测系统,浇筑过程中通过智能调控抵消风浪荷载,单跨施工周期从传统支架法的 30 天缩短** 25 天,同时规避了高空支架搭设的**风险。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南岸滩桥则采用 “上承式 + 下承式” 组合模架方案,其中上承自行式模架针对高墩区域施工,通过双层钢箱梁承重结构与高强螺栓拼接节点,适配 35 米以上高墩的力传导需求,其 108.2 米长的主梁系统可实现连续箱梁的无缝衔接浇筑,解决了不同墩高区域的施工适配问题。
在含曲线段、高墩等复杂工况的高速公路桥梁中,移动模架的定制化设计展现出极强的工况适应性。广西龙门大桥针对窄双幅桥小曲线半径施工难题,将移动模架主梁设计为对称结构,配合铰接导梁实现双向行走与转弯调整,解决了 700 米半径曲线段箱梁线形控制问题。施工中,超声波高频振捣摊铺机的配套使用,使箱梁顶板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2 毫米以内,消除了传统工艺的接缝质量隐患。类似地,某山区高速公路曲线连续箱梁桥采用可调节宽度下行式模架,通过横移机构与模板伸缩设计,适配 15-21 米可变桥宽需求,同时针对山区强风环境增设侧向揽风绳与应急制动系统,确保施工期间设备稳定性,单孔施工效率较散拼模板提升 4 倍。
这些应用实例共同印证了移动模架在高速公路连续箱梁桥中的核心价值:在厦金大桥的滩涂与龙门大桥的海域,它解决了特殊地质与气候的施工限制;在乐安黄河大桥与赤壁长江大桥,它实现了跨河环境下的高效承重与**控制;在山区曲线桥梁中,它通过定制化设计适配复杂线形。从设备类型选择(上承式、下承式、自行式)到技术方案优化(抗风、曲线适配、沉降控制),移动模架的应用始终围绕 “工况适配” 核心,既降低了施工成本与**风险,更保障了工程质量与进度,成为高速公路连续箱梁桥施工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