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跨越障碍能力,是其适应桥梁施工环境多样性的核心技术指标。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结构设计优化与施工工艺创新,实现对河流、深谷、既有道路等自然或人工障碍的**高效跨越。
结构设计是跨越能力的基础支撑。主梁与导梁的联动设计是关键,例如 HDMZS32/900 型上行式移动模架通过 76 米超长导梁(约为标准跨径 2.4 倍)实现 3 孔空跨跨越,导梁采用桁架式结构与销轴连接,可灵活调整角度以避开桥墩。支腿系统采用液压驱动与机械锁扣复合结构,如滨州乐安黄河大桥的 52 米跨度下行式模架,通过 4 组 50t 千斤顶同步顶升,支撑系统沉降控制在 3 毫米以内,稳稳承载 620 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对于高墩工况,采用分体式支腿设计,如某高铁项目通过 3° 转铰实现主梁横向微调,适应 31 米高墩的过孔需求。
施工工艺需动态适应障碍特性。过孔过程中采用 “分段步进 + 实时监测” 策略,例如包银高铁磴口黄河特大桥的 DSZ49/1800 型模架,通过电液控制系统实现 10 级阵风下的稳定行走,模架整体刚度按挠度≤1/700 设计,确保跨越 48 米跨度时变形可控。针对深谷或河流等无支撑环境,采用 “先支后拆” 工艺,如某项目在深谷两侧桥墩间搭设临时托架,模架通过托架过渡完成过孔,托架拆除后利用模架自身结构形成连续支撑。
模板系统需具备灵活调整能力。底模与侧模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障碍形态动态扩展或收缩。例如,某跨海大桥移动模架通过底模纵移托轮系统,在过孔时将模板横向开启**墩身外侧 200mm,避免与桥墩干涉。对于曲线障碍,模板拼接采用弹性密封胶条与可调螺栓,允许局部变形补偿曲线偏差,同时通过全站仪实时追踪主梁关键点坐标,确保模板定位精度偏差≤5mm。
动态监测与**冗余是关键保障。在跨越障碍过程中,需建立多维度监测体系:应力传感器实时采集主梁应力数据,位移传感器监测支腿沉降(控制值≤5mm),风速仪联动急停装置(风力≥6 级时自动停机)。例如,某高墩项目通过有限元模型预演过孔路径,发现当曲线半径小于 800 米时主梁***偏移达 5.54 米,通过调整配重分布与支撑间距优化受力状态,确保抗倾覆稳定系数≥1.5。此外,液压系统设置多级溢流保护,避免过载导致的结构失稳。
实际工程中,下行式移动模架因其整体刚度大,更适合河流、深谷等复杂障碍;上行式模架则因支腿转换灵活,常用于跨越既有道路或高压线。例如,广州珠江黄埔大桥的 MZS62.5 型模架通过主梁铰接设计,成功跨越 62.5 米大跨径,施工效率较传统支架法提升 50%。通过结构冗余设计、动态监测与工艺创新的协同作用,移动模架可在多种障碍条件下实现**高效施工,为复杂桥位建设提供可靠解决方案。
上一篇:广东茂名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施工对墩顶空间的关键要求与工程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