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施工中,桥墩承载力需满足设备自重、施工荷载及动态工况的综合作用,其核心要求体现在荷载计算、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协同管控中。
荷载类型与分布是基础依据。移动模架在浇筑状态下,桥墩需承受模架自重(如某 MZ 型模架整机重 658t)、混凝土梁体重量(如 48m 箱梁自重 1590t)及施工活载。例如,某高铁项目移动模架在浇筑时单墩***反力达 710t,过孔时因重心前移反力降** 386t。此类荷载需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重点关注支点处集中力(如 520t 千斤顶作用点)及弯矩分布,确保桥墩截面应力不超过 C40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结构设计需强化局部承压能力。桥墩顶帽需设置扩大承压垫块(如厚度≥30cm 的钢板),将集中荷载扩散**墩身。对于宽墩柱(如 33.8m 门型墩),需采用抽拉式底模悬挂系统,通过精轧螺纹钢将底模荷载传递**墩顶预埋牛腿,避免模板与墩身干涉的同时优化受力路径。此外,支腿与桥墩接触面需设置防滑装置(如摩擦系数≥0.3 的橡胶垫板),防止水平力导致的滑移风险。
动态工况下的稳定性是核心挑战。过孔时模架重心偏移易引发桥墩附加弯矩,需通过平衡梁组与反抓轮对系统均衡受力,确保单侧支腿荷载偏差≤10%。例如,某项目采用 4 组 50t 千斤顶同步顶升,配合位移传感器控制主梁横向偏移≤5mm,避免因偏载导致桥墩局部压溃。抗倾覆稳定系数需≥1.5,通过增加配重(如 48t 混凝土块)调整重心,确保在 6 级风载下仍满足**储备。
施工工艺需强化过程管控。预压试验需分级加载** 1.05 倍设计荷载,通过监测桥墩沉降(累计≤5mm)验证地基承载力。过孔前需检查支腿油缸同步性(行程偏差≤2mm),并通过全站仪实时追踪主梁关键点坐标,发现偏移超限立即停机调整。对于高墩(如 31m),需采用液压爬模施工提高墩身刚度,同时在墩顶设置临时横撑(如 H500×500 型钢),将水平力传递**相邻墩柱。
地质条件与验算贯穿全流程。施工前需通过钻探(孔深≥墩底以下 10m)获取地基土参数,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量(控制值≤30mm)。例如,某项目在砂土地基中采用 C35 混凝土扩大基础(尺寸 6m×6m×2m),通过调整配筋率(主筋 φ25@150)提升抗弯能力。验算时需考虑**不利工况组合:浇筑状态取 1.2 恒载 + 1.4 活载,过孔状态取 1.1 恒载 + 1.3 风载,确保**系数≥1.2。
通过荷载精细化计算、结构局部加强与动态监测的协同作用,结合地质条件针对性设计,可确保桥墩在移动模架施工全过程中满足承载力要求,为桥梁建设提供可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