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轴承作为架桥机动力传输的关键部件,承担着支撑旋转轴系、减少摩擦损耗的重要作用,其技术状态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稳定性和施工**。建立科学的维护机制和规范的更换流程,是预防电机故障、降低停机风险的核心措施。
日常维护需实施分级周期管理策略。核心驱动电机(如行走、起升机构电机)的轴承应每 1000 运行小时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润滑,优先选用美孚优力达 N2 复合锂基润滑脂,该润滑脂具有 - 20℃** 150℃的宽温工作范围,能在重载工况下形成稳定油膜,**抵抗水污染和氧化变质。辅助电机轴承的润滑周期可延长**每半年,但需确保润滑脂充分填充轴承内部间隙。润滑操作前必须清理注油口周边油污和粉尘,采用专用注脂枪缓慢加压,直**新脂从轴承端部溢出,避免过量加注影响散热性能。
状态监测需重点关注三项关键指标。每日作业前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轴承温度,正常运行温度应不超过环境温度 40℃,持续高温(超过 70℃)表明存在润滑不良或装配问题。运行中监听轴承声响,正常应为均匀的运转声,出现断续的 "嗡嗡" 声或金属摩擦声需立即停机检查。定期采用振动手感法评估运行状态,异常振动加剧往往预示滚珠或滚道存在损伤。粉尘环境中需每周清洁电机端盖通风孔,高温环境下应增加润滑频次,防止油脂过早失效。
更换作业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当轴承出现持续异响、振动超标或温度异常升高且无法通过润滑改善时,必须强制更换。更换前需切断电机电源并悬挂警示标识,使用轴承拆卸器平稳分离轴承,禁止直接敲击轴承外圈导致轴系损伤。新轴承安装前需经 80-120℃热油浴加热,加热时间按轴承直径每毫米 1 分钟控制,避免高温导致材料性能退化。安装后需自然冷却**室温,手动旋转轴系检查灵活性,确保无卡滞现象。
轴承选型必须匹配原厂技术参数,优先选用 P4 级精度轴承,密封形式根据工况选择:潮湿环境采用双面胶封轴承,高温环境选用金属防尘盖结构。更换后需进行空载试运行 30 分钟,监测温度和声响变化,确认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所有维护和更换操作需详细记录,包括轴承型号、润滑脂类型、运行时间等数据,通过趋势分析优化维护周期,确保电机轴承始终处于可靠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