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系统是架桥机控制指令传输和动力供应的核心,元件失灵与线路断路会直接导致设备停机或误动作,严重威胁施工**。建立标准化的排查流程,***定位故障点并实施规范处理,是保障电气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措施。
元件失灵排查需按核心部件分类实施。接触器故障是**常见的元件失灵类型,排查时先观察线圈通电状态:若线圈无动作,用万用表检测线圈电阻,电阻无穷大表明线圈烧毁需更换;若有嗡嗡异响但吸合不紧,多为铁芯表面油污或短路环断裂,需用酒精清洁铁芯极面,断裂的短路环必须整体更换。触头接触不良时,需检查表面是否有油污或烧蚀痕迹,银基触头可用细锉修整毛刺,铜质触头严重烧蚀则必须更换,禁止用砂纸打磨以免残留颗粒影响接触效果。继电器失灵重点检查触点状态,发现触点熔焊时需强制更换,接线端子松动导致的接触不良需用扭矩扳手按规范力矩复紧,M8 端子推荐力矩为 25-30N・m。传感器故障可采用替换法验证,先检查接线插头是否氧化,清洁后仍无信号输出则需更换同型号传感器。
线路断路排查需采用分段定位法。首先进行外观检查:重点查看电缆拖拽部位是否有磨损断裂,接头处是否存在绝缘层破损或金属裸露,端子排是否有绿色氧化痕迹。对于疑似断路区域,使用万用表通断档进行分段测试,从电源端向负载端逐步排查,测试时需断开上级电源,避免杂散电流干扰。长距离电缆断路可采用滑动表笔法***定位,固定一端表笔在电缆起点,另一端沿导线缓慢移动,电阻值突变处即为断点位置。电缆接头是断路高发点,需检查压接处是否松动,发现端子氧化时需用细砂纸打磨**露出金属光泽,涂抹抗氧化剂后重新压接,压接后需测试接触电阻,应不大于 0.5mΩ。
系统排查需遵循 “先易后难” 原则。优先检查电源输入是否正常,测量电压偏差是否在额定值的 ±5% 范围内;再检查过载保护器、熔断器等保护元件是否动作,复位或更换后观察故障是否消除。处理元件失灵时,接触器、继电器等电磁元件需确认线圈电压与控制电源匹配,避免因电压不符导致的反复故障;修复线路断路时,若电缆断裂长度超过 1 米需整段更换,短距离断裂可采用冷压接续,确保压接后导体接触面积不小于原截面积的 95%。
排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规程。作业前需切断上级电源,悬挂 “禁止合闸” 标识,验电确认无电压后进行放电操作。高压部件检查需使用经校准的绝缘工具,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修复后需进行通电测试:空载状态下检查各元件动作协调性,负载测试验证线路载流量是否正常,确保所有指示灯显示正常、动作响应无延迟。所有排查数据需详细记录,包括故障位置、处理措施及更换元件型号,通过趋势分析确定易故障部位,针对性缩短检查周期,确保电气系统始终处于可靠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