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前准备与交通组织
专项方案编制与审批
施工前需编制《跨越既有公路专项施工方案》及《交通疏导方案》,明确防护棚架结构设计、吊装流程及应急预案。方案需经专家论证,并报交管部门审批备案。例如,西南特大桥跨越 G357 国道时,通过设置警告区(长度≥1600m)、上游过渡区(500m)、缓冲区(100m)等六区段,实现施工区域与通行区域的**隔离。
防护棚架设计与搭建
防护棚架采用双层钢结构,上层铺设 50mm 厚竹跳板 + 8mm 厚钢板,层间距 0.5m,可承受 10kPa 均布荷载。立柱基础采用 C30 钢筋混凝土,埋深≥1.5m,四周设置排水沟。例如,某项目在跨越高速公路时,防护棚架跨度覆盖双向四车道,两侧悬挑 1.5m,确保落物半径内完全防护。
临时交通设施布设
标志标线:在施工区域上下游各 2km 处设置 “前方施工,减速慢行” 标志,每 200m 递减限速标志(40km/h→20km/h),并施划震荡标线。
警示设备:在防护棚进出口设置爆闪灯(亮度≥2000cd)、轮廓灯(间距≤3m),夜间开启 LED 灯带(色温 5000K)。
限高架:在通行门洞前后 10m 处设置门式限高架(限高 4.5m),顶部安装激光测距仪,超限车辆自动报警。
二、施工过程关键控制措施
架桥机过跨与梁板吊装
交通管制:架桥机过跨及梁板吊装期间,对既有公路实施全封闭管制。提前 72 小时通过交通广播、可变情报板发布管制信息,在上下游收费站设置绕行提示牌。
吊装流程:采用双机抬吊法,预制梁两端同步起吊,高差控制在 ±5cm 内。吊装过程中,通过架桥机**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天车行程、重量、风速等参数,当风速>12m/s 时自动暂停作业。
高空作业防护
兜底防护:在箱梁翼缘板预留 φ32mm 孔洞,通过 M24 高强螺栓连接 U 型组合构件,形成全封闭兜底防护网,可承受 20kg 物体从 20m 高度坠落冲击。
临边防护:在作业平台边缘设置 1.2m 高防护栏杆,挂设密目**网(网目密度≥2000 目 / 10cm²),底部设置 20cm 高踢脚板。
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
结构监测:在防护棚架关键节点布设应力传感器(精度 ±0.1% FS)和倾角仪(分辨率 0.01°),每 15 分钟自动采集数据,当应力超过设计值 85% 时触发预警。
沉降观测:在既有公路路面布设水准点,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累计沉降量>5mm 时立即停工排查。
三、**管理与应急处置
人员管控
岗前培训:作业人员需通过 “理论 + 实操” 考核,重点掌握防护棚架搭设、吊装指挥手势及紧急避险流程。
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如起重工、架子工)需持**证件上岗,每日作业前进行**技术交底并签字确认。
应急预案
物资储备:现场配备应急抢险车(配备液压破拆工具组)、消防砂箱(容量≥2m³)、急救箱(含 AED 除颤仪),并设置应急通道(宽度≥4m)。
演练机制:每月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模拟 “梁板坠落 - 交通阻断 - 伤员救治” 全流程,要求 30 分钟内完成交通恢复。
环境管理
粉尘控制:在防护棚顶部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喷雾粒径≤50μm),每小时喷洒一次;混凝土湿接缝施工采用湿式作业法,减少扬尘产生。
噪音管控:优先选用低噪音设备(如电动振捣棒,噪音≤75dB),夜间施工时在防护棚外侧挂设隔音毡(隔音量≥25dB)。
四、施工后恢复与验收
设施拆除与路面修复
防护棚架拆除遵循 “先上后下、分层拆卸” 原则,拆除过程中对既有公路实施半幅封闭。
路面恢复前,采用弯沉仪检测路基承载力(弯沉值≤200(0.01mm)),不合格区域换填 5% 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20cm)。
验收与移交
由建设、监理、交管等单位组成验收组,检查防护棚架拆除后的结构完整性、路面平顺性及交通标志恢复情况。
移交前提交《施工影响评估报告》,包含监测数据、修复记录及**评估结论,经交管部门确认后方可全面开放交通。
五、典型案例借鉴
西南特大桥跨越 G357 国道时,通过 “双层防护棚架 + 动态交通管制” 模式,实现了施工期间公路通行与桥梁架设的双重**。该项目采用自适应变幅架桥机工艺,将单次吊装时间从 8 小时缩短** 5 小时,同时通过兜底防护网将落物风险降低 95% 以上。施工完成后,经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既有公路路面沉降量控制在 3mm 以内,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