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运行中,钢丝绳乱绳(缠绕杂乱)与跳槽(脱离滑轮槽)是直接威胁作业**的常见故障。根据 GB/T 5972-2023 标准要求,钢丝绳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起重设备的**等级,某石油管理局的事故案例显示,未及时处理的乱绳问题可导致减速器因侧压力过大而坠落,造成设备彻底损坏。这类故障的形成涉及机械结构、操作规范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需通过系统分析***溯源。
机械结构缺陷是引发故障的核心因素。滑轮槽磨损是跳槽的主要诱因,当槽底磨损量超过钢丝绳直径的 1/10 或槽口出现锐角缺失时,钢丝绳失去**约束,在变幅过程中易脱离绳槽。某冶金车间案例中,导向轮槽磨损达 2mm 后,单月内发生 3 次钢丝绳跳槽事故。导绳器损坏则是乱绳的直接推手,其作用是强制钢丝绳在卷筒上有序排列,若导绳器滑块磨损或固定螺栓松动,会导致钢丝绳在卷筒上交叉缠绕,形成多层挤压的乱绳状态,严重时可嵌入卷筒与减速器间隙,产生致命侧压力。此外,卷筒与滑轮的轴线平行度偏差超过 0.5‰时,钢丝绳会因持续侧向受力而逐渐偏移,加速跳槽风险。
操作维护不当加剧故障发生频率。斜吊、超载等违规操作会使钢丝绳承受额外扭矩,某重型机械厂统计显示,70% 的乱绳事故与斜吊角度超过 5° 相关。润滑不足导致的钢丝间摩擦增大,会使钢丝绳运行阻力增加 30% 以上,在多层缠绕时易出现堆叠紊乱。维护缺失同样关键,当上升限位器失灵未及时修复时,吊钩冲顶会引发钢丝绳在卷筒端部剧烈挤压,形成***性乱绳褶皱,某案例中因此导致的钢丝绳报废率上升 40%。
安装调试偏差为故障埋下隐患。钢丝绳初始张力不均是常见问题,若各绳张力差超过 5%,会导致单根钢丝绳受力集中,在卷筒上形成不规则排列。绳槽与钢丝绳直径不匹配也会引发故障,根据 GB/T 3811 规范,滑轮槽宽应比钢丝绳直径大 1-2mm,过大的间隙会使钢丝绳在槽内晃动,过小则加剧磨损并诱发跳槽。安装时未按规范预留钢丝绳在卷筒上的**圈(少于 3 圈),会导致固定端受力过大,在起吊过程中出现绳圈滑移紊乱。
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会显著降低钢丝绳使用寿命,正常工况下可运行 8000 小时的钢丝绳,在频繁乱绳或跳槽的情况下寿命缩短** 2000 小时以下。因此,***识别机械缺陷、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安装验收是预防此类故障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