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悬臂式架桥机在双悬臂平衡状态下的过孔操作以动态平衡控制为核心,通过配重调节与支腿协同移动实现**高效移位。
过孔前需完成三项关键准备:首先调整后支腿配重块位置,使主梁呈现 “后重前轻” 状态,确保抗倾覆系数≥1.5;其次检查前支腿垂直度(偏差≤1/1000)及后支腿油缸伸出量(完全触地并加设钢垫板),确保支撑稳固;***通过全站仪复测轨道平顺度,纵向坡度≤1.5%,横向高差≤5mm。
过孔操作分三步实施:***步,前支腿顶升脱离桥墩,后支腿驱动机构启动,以≤5m/min 速度推动主梁前移,同步监测前支腿位移,接近下一跨盖梁时减速**点动模式,调整前支腿高度使其底面高于台帽 200mm 后继续前行。第二步,前支腿抵达目标位置后,通过液压调平系统调整**垂直状态,穿入承重销轴锁定,随后后支腿跟进前移,利用精轧螺纹钢与桥台预埋螺栓形成交叉锚固,预紧力达设计风载荷 2 倍。第三步,启动中支腿顶升机构,将主梁荷载转移**前后支腿,同步收缩后支腿油缸使走行轮悬空,完成过孔支撑体系转换。
同步控制技术是过孔操作的核心保障。采用 PLC 控制系统联动后支腿与辅助支腿行走电机,通过变频调速实现多机构位移差≤30mm;主梁两端安装倾角传感器(精度 ±0.01°),实时反馈双悬臂状态下的姿态偏差,超限即触发液压微调系统自动补偿。动态监测网络覆盖关键部位:主梁跨中布设激光挠度仪(精度 ±2mm),支腿根部安装 0.1με 应变片监测应力变化,天车轨道两端设置双向限位开关,配合断火限位器切断主电源。
特殊工况下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斜交桥梁过孔时,前支腿按设计角度调整横向位置,确保与桥墩平面垂直;下坡工况通过分级降低后支腿高度(每次≤5cm),同时收紧天车钢丝绳形成反向拉力,防止主梁前倾。某 40m 跨径箱梁过孔实例中,通过 “配重预调 - 支腿协同 - 实时监测” 技术组合,将过孔时间缩短** 90 分钟,主梁挠度控制在 ±8mm 以内,满足铁路、公路等复杂场景的高精度施工需求。